猜猜看這是什麼?我不相信你認的出來,這是麥田..
溫暖的風吹過苑裡的稻田,這裡真是個適合人居的地方。看看綠油油的田地,有時還真的很羨慕還有機會生活在鄉間的朋友。什麼!這不是稻田?他不是綠色的..
不對,現在已經12月,怎麼還有綠油油的田...仔細一看,這看起來像是一堆青草吧。原來我這個孤陋寡聞,只知道做網站的都市小孩,絲毫不知道我們吃的麵包,吃的麵,吃的裡頭有麥的東西,就是從這堆青草種出來。其實這就是小麥!
在因緣際會下,我們透過網路星期二跟開拓文教基金會結緣,更因此接觸了喜願麵包的施總兼。在施總兼施大哥的熱情之下,我們有了對小麥生產履歷最基礎的認識,才知道原來台灣不是只有稻田,還有麥田,而這次網路也扮演了促使台灣在地農業資訊化的重要角色,希望透過網路平台,將生產的過程一一記錄下來。
說是這樣說,系統該怎麼做?以總「兼」自稱的施大哥,什麼都會也什麼都兼,也兼著清楚的邏輯跟我們傳達他小麥契作履歷系統的想法。我們才知道原來農業也可以流程化啊!碰到這個想法清楚而熱情的朋友,可說一定要把握機會承接施大哥的委託,參與這個瘋狂的理想,也是實現我們網路行動的一個好方式。
更重要的是,這些種植小麥多年的農友,也有這樣流程化的想法嗎?是否能夠透過平台來好好傳遞整個麥作種植的精華和概念呢?這些問號,都在上週六(2009/12/5)的聚會忠實的反映出來。
我們趕著履歷系統的雛型上線,便是為了能夠在麥期開始時將這樣的系統展現在農友面前,也希望他們能夠理解施大哥的用心。
「這我從來不會用電腦啊..」
「我可以種,但可以是別人幫我記錄啊..」
如預期一般,農友們對「網路系統」和「電腦」的陌生,會是計畫裡最難之處。然而聚會的當下,施大哥的熱情,宏亮的聲音,讓每一個來參與的朋友都感受到那個決心。
而來到了這裡,雖然說Demo網站,甚至農友會說謝謝我去教學網站,但我還是必須得說,其實自己才是真正的學習獲得者。食物與過去的距離這麼遠,唯有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才能讓自己與餵養我們的農友有這麼近距離的接觸,在此之前,我哪知道麥穗是藏在莖裡,我哪知道麥子長的跟野草一樣,然而在來到苑裡的寶地,親自跟農友面對面之後,我對於農業發展的困境,農業政策下的錯誤,WTO帶來的難處,對於網路可能帶來的小小變革,才有更深的感受。
對於食物的更深感受,也發生在接下來,另人想像不到的是,長長的會議桌,居然也可以讓菜給整個擺滿。農友滿桌素菜,香噴噴的苑裡稻米飯,也讓我這個外地來的小伙子飯菜下肚之,農友們的情感也跟著下肚了。
後續呢?
這個計畫仍在分頭進行,施大哥已經展現決心,一個個帶著契作的農友認識平台,而我們網絡行動的夥伴,也正如火如荼的將雛型改造成更適用的正式平台,迎接一月的上線。
因為碰到夢做的夠大的朋友,我們也很榮幸能夠一起參與,很欣慰網路似乎能夠真正幫到這些農友,可不可以改善農業,甚至為台灣創造一些不同,其實就靠我們的努力了。小麥生產履歷系統,目前仍在建置中,期待一月正式上線與大家見面了。
延伸閱讀:
施總兼累積的麥田狂想,也有寫到這件事呢- 「麥田狂想」3.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