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有幸參與了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舉辦的「台灣公益團體責信度與捐款人意識研討會」,並在「如何解讀數據,並發展因應策略」的綜合座談,分享我們這幾年來的經驗。(順帶一提,我們公司的客戶裡,大約有 1/7、將近40個組織,是自律聯盟的客戶,很棒!)
在近五年因為資料分析的發展趨勢(aka 大數據...),在各產業裡都有滿多創新的發展。唯獨在非營利組織領域裡,多數組織還停留在對於「報表」的傳統想像,一份 Excel 文件,告訴高階主管上個月、上一季的捐款統計資訊,然後就...準備下一份報告?
其實,從資料分析運用的四大階段來看,描述型分析、診斷型分析、預測型分析、指示型分析,組織應要可以回答這些問題,並有對應的下一步行動方案:
- 描述:究竟是誰在捐款(給我們)?
- 診斷:為什麼有募款專案成效佳、有些則不?
- 預測:能不能預測募款的成效?
- 指示:要做什麼事,才能提升募款收入?
中間的兩個問題,可能是需要滿多的領域知識與資料分析技術/資源,才能夠應對。但針對第一和第四個問題,即使是小型組織也有辦法回答的。
以「究竟是誰在捐款(給我們)?」來說,目前的困境通常在於捐款表單的簡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