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讓人看得到捐款都有給受助者,然後就改變了世界,真的嗎?


圖片來自於 BTC Keychain

之前朋友來訪時,聊了一點區塊鏈在公益上的可能應用,才發現這個話題實在是也太夯,不斷「碰巧」接觸到相關的話題,讀書會的朋友票選就選了區塊鏈那本書,而今天參加的 Coscup 研討會也有一軌議程都在聊區塊鏈的技術應用,可見是熱度不淺。

因為一時想不大出來進一步的應用層面,也覺得現有討論範疇不大合適,僅僅著墨於於區塊鏈讓捐款人可以對組織防弊的思維,根本與現況不符,趁著好奇心起就花點時間好好研究,目前粗淺想法,我覺得 NPO 可應用區塊鏈最大的契機在於兩個地方:

1. 專門募資來發錢給其他法人的中介者,例如感恩福利基金會、聯合勸募這種單位

這與現在最夯的想法說捐款人可以看到錢如何捐給受助者的想法不大相同,因為區塊鏈應用情境中,受助人往往是與鍊結斷裂的那一端,到了那一端要怎麼呈現在鍊結內,我覺得只要金融銀行端沒有解,整件事就沒有解。不過,反而現在法人對法人的財務流通,應該更容易導入區塊鏈的鍊結。

我的初步認識是,透過導入「Smart Contract」的概念,專門收大額贊助人錢的中介法人,就可以提供各種「Contract」給贊助人選擇,例如贊助人想投資給「環保+法律」領域的法人,中介者可以不用實際拿到錢,只要拿到贊助人的簽核即可。一旦中介法人找到合適的組織當受贈對象, 贊助人當初簽劾的錢就會自動發出,不再需要回頭詢問,當一個受贈法人受到多個贊助人才能集滿額度時,就可以等待這個滿足條件達成,或是中間有贊助人反悔,可以再等待新的贊助人。

而贊助人就算契約被發出去了,要追蹤自己的錢進到哪個法人的戶頭,也只要收到通知後,透過 Blockchain 的機制去了解自己的錢被用到哪個組織去,中介人的責信自然而然就達成了。

除了感恩這種募大額給法人,其實聯勸這種募小額給法人的集資單位,也滿合適導入這種機制。捐款人一開始不掏錢,只簽署契約,但因為捐款人不懂專業的評比機制,只有聯合勸募才有這種評比的機能和領域知識,一旦聯勸的機制完成後就評選出捐款人的受助對象有哪些,捐款人當初選的錢就自動分派出去給受助法人,並可以看到自己的錢被組織決定發給哪些其他組織,「責信」也自然而然被達成,捐款人應該要比現有的可選擇的領域更細緻,而聯勸也能更妥善發揮他們的專業,幫助捐款人「評比」受助法人,而且評比後捐款人還可以回頭來檢視一次,Smart Contract 讓捐款人還可以有機會收回承諾,即使風險更高但應該更透明,而非現在的半透明機制。

* * *

說回到公益這件事,比起組織的防弊,其實直接受助對象的信賴風險評比應該也是很關鍵的,自己身為一個捐款人,我預設都是相信中間這層把關NPO,但把關者有合適的工具利器來完成受助人的信評扶助嗎?我覺得第二個應用就格外重要了。

2. 區塊鏈/Smarty Contract  可以讓NPO聯合補助受助對象

現行扶助受助人的機制,跨組織共同扶植一個對象會有合作上的難題,也無法彼此互通了解該受贈者的各式福利狀況,然而區塊鏈結合 Smart Contract 後 ,在技術上可以實現這樣的可行性

  • 首先,某個單位開啟了一個 Smart Contract 給所有聯盟組織,Contract 主題可以是課輔,或是午餐基金,而 Contract 的標的為捐贈給某個受助對象。
  • 再來,這個 Contract 在聯盟組織內被公開,其他單位也可以一起針對這個受助對象來貢獻費用、認養這個 Contract 的部份經費。
  • 區塊鏈的機制,可以輕鬆的紀錄所有流向這個受助對象的費用,直到對象領走的那一刻,組織之間不需要負擔信賴問題,因為區塊鏈自然而然就擔起這個責任。
  • 區塊鏈的資料累積,可以在組織間提供一個共同的受助對象評比資料庫,哪些受助對象收受過多交易,也可一目了然。

其實很多在談區塊鏈,常常就談到金融業現在最可行的實現方案是銀行金融機構聯盟的私有鍊結,想要解決銀行間的帳目流通信任問題,或是重複帳目問題,上述情境就有點類似。

* * *

或許我的想像離真實情境還是頗遙遠,而且啊而且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是:上述兩個方案都不需要區塊鏈即可實現,只要組織有信任、願意實現這些機制即可。有了區塊鏈技術,應該就是提昇信賴度、不可竄改的特性、減少契約紛爭、增加效率而已。然而考量到要讓人從現有習慣,轉變為相信另一種「自然而然」就生效的數學契約,區塊鏈可以改變世界又像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悖論了。

但我還是相信區塊鏈能夠在公益領域找到好的應用,有個可幫助小圈圈提昇彼此信賴的工具,有啥不好呢?只要不是從防弊思維出發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