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導類型的新聞(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正值危急存亡之秋,越來越多的媒體將其視為奢侈品,無意願深耕此領域的原因往往受限於時間與金錢,因此除了一般日常新聞之外,「心有餘力」再處理「調查」工作。現在是時候以一種新類型來發揚新聞的公眾利益,因為它是令我們的政府與民主制度更完善的重要基石。-ProPublica
(圖片來源:ProPublica)
究竟調查報導是什麼,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你應該聽過「水門案」吧!當時華盛頓郵報記者 Robert Woodward 與 Carl Bernstein 揭發美國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終迫使尼克森總統下台。看看台灣的例子你會有更深刻的體會,近年來許多獨立媒體揭發食品安全、防疫漏洞等不公不義之事,還記得「米粉沒有米」以及「不能戳的秘密I, II」踢爆禽流感疫情內幕嗎?這些就是調查報導,而在網路數位時代中,媒體也面對轉型,唯一不變的真理是追求新聞報導專業品質的信念。
ProPublica 就是一標榜「獨立、非營利、生產服務於公眾利益的調查性報導」的網路原生媒體。「為了公民」是 ProPublica 一詞的拉丁語涵義,自2007年成立之後,專注深掘「真正重要」(truly important)和具有「道德力量」(moral force)的新聞。並且在2010、2011年連續獲得普立茲獎榮耀。這是預言平面媒體將走向衰亡嗎?我認為 ProPublica 的成功是秉承「新聞專業主義」,自我定位為新聞編採室(newsroom)而非單純的新聞網站,致力於創造內容與深度編採。如此一來,新聞報導的「內容」才是核心,網路新科技的協作運用則是期許開創更多新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ProPublica - A Note on ProPublica’s Second Pulitzer Prize)
ProPublica 組織編制約為50人,面對媒體環境變化,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因此積極發展數位敘事,並且與各大媒體協同調查、分進合擊,例如:《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並且將這些調查報導中所得的複雜資料、圖表,轉換為直觀、可互動式的線上公開資料庫,幫助公眾更好理解,也提供其他媒體同業的進一步調查。所有新聞內容皆無償提供給主流報紙刊載;也能透過網站提供免費的讀者個人電子郵件直送服務,以期達到社會影響力的最大化,更歡迎大家「來偷ProPublica的新聞」,實踐開源、共享的精神。
ProPublica 沒有商業廣告與娛樂八卦,可以這麼說,ProPublica 是美國新聞界探索媒體新生態的一種代表性的有益嘗試。其運作模式獨特,資金來源主要仰賴「桑德勒基金會」(Sandler Foundation)每年提供約一千萬美元資金支援(且允諾資助十年,更不干涉其報導工作),以及其他慈善組織的基金和捐獻支持,其中 ProPublica 特別關注小額捐助者,直至2011年,資助者已經達到2600人。此外,ProPublica 透過製作新聞培訓、新聞報導的電子書擴增收入。
(圖片來源:ProPublica - 2012 Annual Report)
Executive Chairman Paul Steiger 表示,我們致力於寫有道義力量的調查性新聞,我甚至不需要考慮利潤,不必考慮發行,也不必考慮廣告。我們要揭露濫用權力和對公眾利益的侵害,我們要激發公眾去改變這種局面。
借鏡 ProPublica ,反思台灣媒體的困境,突圍之道或許是要瞭解網路新聞媒體和傳統新聞媒體之間的競合關係,共創多贏局面。台灣「WeReport 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的理念也與 ProPublica 相同,期許深度調查報導真正有機會改變你我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的未來得以過得更好。
※ 近期 ProPublica 的調查報導旨在探究「實習生」經濟效益-Investigating the Intern Economy ~實在是太有趣了,我等不及要看這份調查報導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