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暴風半徑接近,網路能做什麼?

你知道嗎?Google 與我國政府重大災害防治單位合作,建立區域性天然災害應變機制,並於今年七月十日正式宣布啟用「Google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網路的力量真的能幫助救災~

Google 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是 Google 旗下非營利機構 Google.org 全球推廣計畫 Google Crisis Response 中的重要一環,旨在與當地政府合作,透過「開放資料」(Open Data)的方式打造完善的資訊平台,協助民眾掌握災害的關鍵資訊,並根據災難的嚴重程度以及現有的資源與工具,謹慎評估是否提供災難支援。

(圖片來源:Google 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

此外,該平台推出「Google災害示警(Google Public Alerts)」以及「台灣防災地圖」兩種服務,民眾皆可善用 Google 搜尋Google 地圖工具即能得知最新的災害動態,如在行動載具上開啟 Google 即時資訊(Google Now)功能的話,即會自動跳出警示訊息,提醒使用者身處地點或是預計前往之目的地的危險程度。

(資料來源:台灣防災地圖,此地圖顯示的是今年第12號颱風潭美的路徑預報,使用介面就是熟悉的 Google 地圖,色塊範圍是點選查看的「颱風消息」以及「颱風侵襲機率」。)

打開 Google 搜尋關鍵字「颱風」,如近期有颱風動態即可在頁面找到相關資訊;而繼續點開「更多資訊」,就會看見 Google 災害示警中對於潭美颱風最新動態與政府單位發佈的消息~

(資料來源:Google 搜尋-颱風)

 

(資料來源:Google 災害示警-潭美颱風)

此平台是政府推動開放資料(Open Data)、實踐開放政府資料(Open Gov Data)精神最好的一次嘗試?!其實此平台能夠彙整各部會資訊,是仰賴國際通用的預警協議 Common Alerting Protocol(CAP)標準化 XML 數據格式。Google 與台灣政府相關重大災害防治單位合力推動,例如:中央氣象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水利署、交通部公路總局,以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各地方政府等單位等;利用以上這些單位提供的災害資訊,針對台灣特殊的氣候與地理條件,劃分成颱風、豪大雨、土石流、淹水、河川水位警戒等多個類別,未來下一波推動重點則是地震類型。


目前為止,不論是 Google 還是我國政府,對此災害整合的資料透明度與立意動機都非常好,只是應該可以再說更多、更清楚一些......其實我相信你也一定不瞭解究竟什麼是預警協議 Common Alerting Protocol(CAP)?所謂 CAP 標準就是一種「警報」(alert)的檔案類型,用來交換許多方面的警報和資訊,例如:地質、氣象、公共衛生和安全等。好像還是不太懂,或許開放資料(Open Data)隨著資料多元自由運用的時代來臨益顯重要,因而看似政府對於推動開放資料不遺餘力,可是事實上你我都不比 Google 是如此大型的外商企業,才有辦法要求公部門單位盡責努力?甚至是積極推廣讓民眾清楚,並熟知這些資料的應用。政府是要如何開放讓民眾「親近」這些豐富多元的資料呢?

看看新北市政府制定的「電子資料公開作業要點」,政府立意總是良善,但卻也總是那麼一點點不近民情,其中第六點,申請者使用分享之電子資料應遵守下列規定:

  1. 供申請目的,不得移作申請目的外之使用。
  2. 提供分享之電子資料僅有使用權,非經原資料管理機關之書面許可,不得自行轉錄、轉售、贈與、另行重製或交付他人使用。
  3. 若因採購作業須將分享之電子資料移轉至承包廠商執行時,應於申請資料中明確說明,且承包廠商亦須共同遵守本要點規定。

原來你我還需要事先申請才能使用資料?而且除非經過書面許可,否則仍不能另行重製、或交付他人使用......再看看另一個例子,台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就做得比較透明友善一點,怎麼說呢?同樣是使用者權限規定:本府依政府資訊公開法第六條之規定主動公開與人民權益攸關施政及其他有關之政府資訊,使用者以「非專屬授權」之方式,不限時間及地域,重製、改作、編輯或為其他加值應用方式開發其他產品或服務(以下簡稱加值衍生物),提供公眾使用,無須取得本府之書面授權。

以上兩者皆是地方政府的開放資料使用規範與要點,所謂的規範與要點卻不統一,看來政府部會整合能力真的要上情下達啊!否則不是便民而是擾民了!

  • 看看國外是如何推動 Open Government、Open Policy 吧!請參閱 Open Defi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