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您在這裡

klavier1976

神秘背影

奉老闆Jimmy的交代,我又來重溫舊事了。(其實是跌入時光隧道)

二十幾年在台北的生活,有一半以上的時光都是在外租屋,從上大學開始(二十多年前),開始維持著年年找屋租屋的蝸牛換殼頻率(沒錯,當初的壞習慣就是年年搬家)。十年前房價正低檔(SARS之後),大概也累了吧(怎麼不累呢)本人心一狠,拿著現在根本連一間廁所都買不起的頭款(四十萬不到),在汐止買了人生第一個房子,那房子小巧精緻,足足有23坪,還是有樓中樓的loft風格社區大樓呢(我還特地找有天然氣的,老娘我獨居多年,深知叫瓦斯是件危險的事)。買屋之後

charles

前幾天收到這封信

感謝您用心參與 AAMA台北搖籃計畫第四期的徵選。 在初選上百名報者中僅 40 名創業家進入決選階段,您的創業實力與潛能已受到相當肯定 。 然而我們很遺憾的通知您,您未入選 AAMA台北搖籃計畫第四期。 評審們在面談中深受感動,每位創業家都有其相當優秀的特質及獨特的產業, 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40 位創業家中不免造成遺珠之憾 。

當天面試完就覺得不妙,面試官問的問題頗尋常(要解決什麼社會問題、如果客戶不認為你們是社會企業/不買單該如何...),但是我的回答卻沒有什麼突破點(我們是非營利組織的軍火庫/解決的「間接性的」社會問題是非營利組織的數位落差問題、開源碼產品/服務的永續性與非營利組織的速配),當時就知道可以洗洗睡了...

後來想想,客戶是否願意採用我們的服務、跟是否認同我們的理念/認為我們是或不是社會企業...關係不大。社會企業不是應該賣產品/服務、而非販售理想嗎?大誌雜誌以街友為通路販售雜誌,今天若是街友都不買單、只願意賣玉蘭花和口香糖,那麼,大誌雜誌還是社會企業嗎?頂多是商業模式發生問題/經營不善,仍應無損於其社會目的。當前的社會企業熱潮所產生的「社會多/企業少」、「企業多/社會少」的M形現狀,還待克服。

但是,賣產品和服務,似乎還是要結合理想,才比較好賣?TOMS創辦人Blake Mycoskie說的「消費者想購買的是一份「榮耀」,以及對品牌的「認同感」,並非單純的是商品本身」,其實算是產品品牌行銷的某種老生常談,拿回到社會「企業」

sharon

人們通常會對自己認同的組織或是個人有信任感,同樣地,對於網站跟使用者介面,讓人覺得友善及喜愛,才能更進一步產生信賴.

The 'Liking' Principle in User Interface Design from Sharon Kwan

 

poliphilo

由於行動裝置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透過行動裝置來上網,Google宣布自2015/4/21起進行搜尋排名演算法的調整,會將網站的行動裝置友善度納入排名依據。根據Google聲明,此次演算法的調整會影響全世界所有語言的搜尋結果,不過排名順序的改變僅限於行動裝置,且是對每一個獨立頁面而非整體網站。

如果你的網站尚未有行動版,那麼在行動裝置上你的網站排名會下降。不過不用擔心,一旦你的網站有了行動版(且要通過Google檢測),Google會自動重新分析你的網頁,排序便會再有所變動。或者,你可以更主動一些,要求Google重新分析你的網頁


圖片來源:

charles

之一:因緣際會接下協辦「臺北市政府開放資料黑客松」的艱鉅任務,因為這兩年也是黑客松熱潮,每個活動都在搶沒有人(搶「沒有人」、「搶沒有」人),雖然有些獎金誘因,但是人才、資料、想像的缺乏,對我來說,舉辦定期性的、小型的黑客松或 Idea Jam,可能才是持續優化開放政府資料的較佳方式。

之二:國內開放資料相關的發展,屈指一算也該有個五六年吧, 雖然看似活躍,但個人感覺好像在跑操場、跑了一段路之後又回到原點,分不清是在走第一哩路還是最後一哩。至於那個分不清Why/How/What的問題,更是根本了。

hoshi

Facebook提供了一些網站文章分享到Facebook時的一些實踐方式,透過這些方式,希望各種類型的網站、媒體能夠更輕易地接觸到他們的粉絲群,更甚者擴展他們的粉絲數量,以下摘譯自:Sharing Best Practices for Websites & Mobile Apps (For Websites)

了解什麼是人們想要分享的內容 (Learn what people want to share)

有好的內容是必要的,但這並不是唯一讓人們想要分享你的文章的要素!用Facebook Insights追蹤你的動態成就,你可以查特定故事的點閱情形、了解分享及參與你的網站內容的使用者的統計資料、以及根據這些了解作進一步的修正,開發者可以在線上及透過API查詢這些相關資料。


觀察你的粉絲都是從哪裡來的、使用的語言等

charles

五年多來,我們有幸累積不少客戶與專案,雖然每個客戶都很重要(!?),但不免俗的,除了專案金額有多寡之分,每個專案都會有些不同的狀況,對於我們來說,衡量過去的專案成效,對於日後的專案評估,應會有些幫助。因此,我們初步發展了一些指標(公司價值、社會價值),主觀地評定分數,作為內部的後續參考。

如果對於這些指標有什麼建議/意見,歡迎告訴我們摟!

 

charles

執行完政府資料開放加值應用研究之後,就跟一般政府專案一樣,沒了預算就沒了動力,對於國內的開放資料運動/熱潮保持著一點勉強可以觀測的距離,偶爾參與攪和一下。例如,去年底參加了開放資料學術研討會,見識到部分學界對於開放資料的認知不足(一位老師硬是要把個資法跟開放資料纏在一起,一位老師講不清楚開放資料、但還去國科會申請了好多案子)。

開放資料生態圈,除了傳統/封閉的產官學界,說好的開發者、社群、公民在哪裡呢?婉君啊...(!?)

 

頁面